
粟裕晚年留下遺愿,將骨灰撒在黃山,后又擴為八個省曾經戰斗過的地方。這都因一場慘烈的戰斗而起。
1934年10月,為策應中央紅軍主力長征,軍團長尋淮洲、政委樂少華和參謀長粟裕奉命率紅七軍團輾轉進入贛東北,與這里活動的方志敏紅10軍會合。兩支部隊合編為紅10軍團,轄19、20、21三個師,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,劉疇西任軍團長,樂少華任軍團政委,粟裕為參謀長。19師由原紅7軍團縮編而成,原軍團長尋淮洲擔任師長。
不久,尋淮洲率19師外線出擊,到浙皖贛邊發展新蘇區,其余兩個師和軍團部則留在閩浙贛保衛老蘇區。蔣介石隨后集中20萬人“圍剿”閩浙贛蘇區。方志敏和軍團部被迫率20、21師也轉到外線,于12月10日進至安徽黃山東南的湯口和19師會合。蔣介石嚴令所部繼續圍追堵截。紅10軍團于12月13日沿屯溪至青陽的公路向北轉移,經烏泥關抵達黃山東麓的譚家橋。
這時,蔣介石的浙江保安縱隊、7師21旅、49師、補充1旅等部,正分三路猛撲而來,準備合圍紅10軍團。軍團長劉疇西根據偵察獲取的情報,得悉王耀武的補充1旅輕騎前來,孤立突出,尾隨紅10軍團已進抵湯口;其余各路追敵卻相距尚遠,補充1旅與其中央縱隊主力49師至少有8小時路程,他決定在湯口圍殲王耀武。
根據這一決心,參謀長粟裕擬定了初步作戰方案。但在如何使用主攻部隊上,他和劉疇西產生了分歧。
19師的前身是紅7軍團,粟裕認為其作風頑強,野戰經驗十分豐富,應該負責主攻;20師則是閩浙贛軍區剛升級不久的地方部隊,擔任主攻不大合適。原為閩浙贛軍區司令員的劉疇西認為自己的老部隊20師素來英勇,毫無問題。
因軍團長的堅持,粟裕只好讓20師擔任主攻,19師主力則換為打穿插,預備斷敵后路。同時,他還精心布置了一些偵察員裝成老百姓,像往常一樣砍柴、種地,甚至裝作外出的行人,在路上自由來往。紅10軍團各部遵令埋伏后,王耀武于12月14日率部抵達烏泥關。因紅軍紀律嚴明,隱蔽較好,王耀武未發現任何可疑之處。
不久,紅20師有個士兵緊張不安,突然走火,而且一連就是3槍,暴露了全軍的意圖。王耀武立即下令部隊火速散開,搶占路邊高地,占據有利地形。紅20師只好從埋伏之處一躍而起,以血肉之軀展開硬拼,期間幾度白刃格斗,但最終無法抗衡,四散潰敗。紅19師也很快陷入險境,被王耀武的火力壓制在山崖下。尋淮洲親自帶隊沖鋒,最終失敗,他本人還負了重傷,隨即犧牲。
劉疇西只得下令部隊撤退,不久,因沒有聽從粟裕連夜突破國民黨軍尚未鞏固的封鎖線建議,紅10軍團除粟裕帶800余人沖出重圍外,其余主力在懷玉山全軍覆沒,方志敏、劉疇西被捕,先后遭蔣介石槍殺。
四十余年后的1978年5月,古稀之年的粟裕特意重返譚家橋。遙望四周有過慘烈戰斗的崇山峻嶺,似乎還能看見當年悲壯的一幕,他不禁潸然淚下。
粟裕對陪同的人說:“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,就是在這里打了敗仗!” 臨別時,他又鄭重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:“我死后,將和戰死在這里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。”6年后的1984年2月5日,粟裕病逝于北京,夫人楚青隨即向中共中央、中顧委和中央軍委轉達了他的遺愿,得到了批準。
4月28日上午10時左右,中央軍委、南京軍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粟裕次子粟寒生冒著傾盆大雨,護送粟裕的部分骨灰到達黃山,將骨灰葬入距白亭木竹檢查站約100米的后山坡上。兩年后,黃山區人民政府在此豎起了“粟裕將軍骨灰墓”墓碑,一代名將終于與昔日的戰友在黃山相聚了。
責編:周媛
來源:株洲新區客戶端
下載APP
分享到